值得收藏还有啃头的书
一说起大部头的丛书、全集,常令人有“望而却步”之畏。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内容,收录一个作者一生留下的几乎所有文字、或是囊括了N位作者的著作,蔚为壮观。也正是这些精挑细选的大部头丛书,往往最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右边8部名人全集或丛书汇编,都是近两年内最新出版的、值得收藏和深入阅读的优秀“大部头”。你可以买一套精美无比的《永玉六记》让自家书架增辉,也可以送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给好友的小孩,更可以随心所喜地从“新民说”和“小书馆”或“碎金文丛”系列中的大堆独立单本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慢慢读来。
同时,我们也搜集了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微博上最近推出的“我们读书吧”栏目中,那些央视名嘴、各界名流推荐的一些书目。还整理了鲁迅、巴金、郭沫若等名人的读书方法,给你启发。
但归根结底,决定是否读书以及能否从中受益的人,还是你自己。
《竺可桢全集》
《永玉六记·珍藏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3年12月
去年底,连续列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大型文化工程《竺可桢全集》,24卷已全部出齐,全卷册约2000万字。
竺可桢(1890~1974年)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他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在600万字以上。日记虽有散失,但保留下来的总量仍有1300多万字。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只收70万字,1984年摘选的《竺可桢日记》约300万字,也只是总量的四分之一。
2001年3月,《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宣告这一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家著作出版工程正式启动。编委会主任由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担任,编委会委员中有17人为两院院士。自2004年开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分卷出版《全集》。《全集》分两大部分,一是各类文稿和信函等,二是日记。《全集》收有作者文章始于1916年,收笔之作在他去世前一年,其间每年均有文字留存。
《永玉六记·珍藏版》
新星出版社 2013年9月
当一位作者既是大画家,又是优秀作家的时候,他出一部字画结合的书,一定很精彩。黄永玉先生创作《永玉六记》,始于1964年。二十年后,1983年,率先以《永玉三记》为题,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最初三种,依次为《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并在香港举办“《永玉三记》插图展”。
1993年,由香港古椿书屋出版后三种,依次为《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1997年,北京三联书店将新出三种与最初的《永玉三记》汇集出版,统称为《永玉六记》,全套近七百幅。
2013年,黄永玉迎来九十华诞,也是《永玉六记》开始创作五十周年,首次结集出版三十周年。为此,读库特别推出珍藏版《永玉六记》。年届九旬的黄永玉先生,从《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中择取二十余幅作品,重新以彩墨绘制。
《永玉六记》在黄永玉的作品中,最具文学、美术联姻的个人特色,有文,却又非单纯的文学;有画,却非单纯的美术。被誉为“一语配一画,语极精辟,画极传神”,绝对是藏书的上选。
《小书馆》丛书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年2月
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一辑收入了《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著)、《国文趣味》(姜建邦编著)、《中国人文小史》(叶鋆生著)、《书法指南》(俞剑华著)、《国学概论讲话》(谭正璧著)、《中国政治二千年》(张纯明著)、《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编)等7本。据了解,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
“小书馆”所收小书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出版方透露,这套丛书中所录文章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熏宇,等等。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新星出版社 2013年11月
胡适的启蒙读物《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该书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几十年间扩印之多、流传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这套书的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老愚在谈这套书时表示,作为胡适先生的发蒙读物,中国第一部中西合璧的百科字典,释字趣味横生,插图精美绝伦,值得对民国前后的文化感兴趣的读书人看看。
《碎金文丛》
商务印书馆 2013年10月
以简洁而又有趣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在最近几年也成为出版的一种方向,其对文化的传承或更为直接,让爱书人从中找到不同的问学、求知的方式。
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一套名为“碎金文丛”的精装小丛书。文丛取名“碎金”,意在辑零碎而显真知,并与其先前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相映衬。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碎金文丛”第一辑共推出六种:《哈佛遗墨》(修订本),杨联陞著;《东瀛印象记》,常任侠著;《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陈达著;《逆流而上的鱼》,潘光旦著;《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陈达著;《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李长之著。
这个系列的作者皆为学问大家,列选书目多体现其读书和治学的特色,如海外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书评、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艺术史家常任侠先生的求学日记等等,是观察学者治学的好途径。
《艾芜全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月推出
今年是著名作家艾芜先生诞辰110周年。除了其在新都的故居重建之外,成都还将于下月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推出《艾芜全集》。这是继2011年成都文联推出《李劼人全集》以后,再一次推出四川著名作家的全集(只不过2011年已是李劼人诞辰120周年了)。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现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新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其代表作《南行记》、《漂泊杂记》等作品被奉为中国流浪文学的滥觞,一举奠定了艾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芜的作品集以文集、全集为名推出的有多种,上世纪80年代,本土作家、巴金的侄儿李致曾担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在其任职期间曾推出过《艾芜全集》,不过只推出了一至二卷。四川文艺出版社后又在1989年出版过《艾芜文集》10卷本。
此次推出的《艾芜全集》为22卷本,可谓是对艾芜文学全面完整的总结。全集约1000万字,囊括艾芜的《南行记》《我的幼年时代》《山野》等代表作品及其他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杂文、戏剧诗歌、文论、哲学笔记等,其中未发表过的长篇小说《水库》以及大量书信、日记近600万字的内容将首次出版。
“新民说”系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至今陆续出版
2013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民说》系列作品。“新民说”取自《大学》和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新民说》写于1902年,它是承接戊戌、辛亥与五四乃至今天的关键,中国的近代正是从这里开始。这个系列的作品致力于接续“新民”之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
《新民说》的作者皆为中国近三十年法理(史)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思想随笔还是学术作品,均集人文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即便学术著作,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林夏表示:“新民说”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新民说》目前已经推出的作品有20多种,著名学者吴稼祥、梁治平、许纪霖(微博)、羽戈等都有作品在这个系列中出版。
新版《萧红全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年5月
近日,《萧红全集》新版出版,这是一套五卷本、精装插图本全集,收入目前所发现的作者生前全部创作和书信。其中,作者生前口述、后由骆宾基整理的《红玻璃的故事》,亦作为短篇小说收入,是迄今已出版《萧红全集》中,收入作品最全的一套。
《萧红全集》曾推出多个版本,如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两卷本和三卷本《萧红全集》,凤凰出版社还出版了五卷本《萧红全集》。2011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新版《萧红全集》。
话说人们对这位一生传奇的民国女才子的怀念之情,还真是源源不绝。就在今年10月,一部由汤唯、冯绍峰等明星主演的《黄金时代》又将上映,说的也是萧红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圈子的故事。看来2014年,萧红的名字要再次流行。(文/守拙)
我们读书吧
央视主持人荐书
董倩《梵高传》;欧阳夏丹《谢谢你离开我》;白岩松《杨牧诗集》;康辉《红楼梦》;郎永淳《平凡的世界》;水均益《世界是平的》;赵普《百岁忆往》;张越《病隙碎笔》。
各界名人荐书
李肇星《联合国宪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柳传志《从战争中走来》王蒙《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曹景行(微博)《水浒传》易中天《小王子》何建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麦家《麦田守望者》。
校长荐书
金陵中学校长《平凡的世界》哈师大附中校长《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北京二中校长《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成都石室中学校长《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人大附中校长《论语》。
名人读书八法
拿起一本书的开头,最重要是兴趣和求知欲,其次是决心和毅力。有了这两点,然后再谈方法就顺理成章了。
不同的性格和思维,会发展出不同个性的读书法。比如鲁迅“碰到疑问,先跳过去”的跳读法,华罗庚有条有理的“厚薄法”,巴金颇为感性的“回忆法”,等等。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还取决于怎样读。八个名人读书方法,给爱读书的你。
鲁迅—跳读法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华罗庚—厚薄法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读书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除。第二步是‘由厚到薄’,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杨振宁—渗透法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
余秋雨—畏友法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巴金—回忆法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所谓“回忆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默忆曾经读过的书。有太多好书在读过后会被我们忘记,它们值得时时回忆。
郭沫若—一通二否法
“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第一, 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 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理解不足,只好精读,只好深思;理解已足,要有批评的眼光,于可能的限度之内否定原作,然后原书的生命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作者的心血才能成为自己的心血。”
叶圣陶—由浅入深法
“第一步,只要求读懂原文,扫清阅读障碍(如不认识的生字词、不理解的段落等);第二步,复读一遍,明了一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邹韬奋—层次法
泛读—精读—略读,“特别为自己所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欢的,一遇着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
- 下一篇:“真人图书馆”亮人眼
- 上一篇:沈阳虹桥中学义卖图书,善款捐给贫困生